2月10日下午,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阅江楼派出所,走进了一位戴着口罩的外籍小伙。在户籍前台,他放下一个红色礼盒,说了一句“谢谢,你们辛苦了”,一个敬礼后,他快速离去。
打开礼盒,民警发现里面除了一些零食,还有1000元现金和一封信:
“我是来自叙利亚的博士生拉丁。在这个困难的时刻,我想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说:你们并不孤单,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!”
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。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,在华留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,一方面,我们为其身心安全殚精竭虑;另一方面,他们也为中国战“疫”贡献力量。在这特殊时期,共谱了一支相爱相助、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曲。
为在华留学生筑起健康防线
疫情暴发,正值中国春节期间,很多留学生留守学校。做好留学生疫情防控,对于校园抗疫具有重要意义。
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,各地高校按照属地化管理、一体化推进的原则,有序将在华留学生纳入了高校整体疫情防控机制,及时向留学生告知当地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,做好留学生居住地的消毒、口罩发放、体温测试、进出登记等防护工作,并保证及时提供医疗服务。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主动关心留学生的健康和生活状况,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,同时加强心理辅导,缓解心理压力,增强必胜信心,为在华留学生筑起了健康防线。
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办公室工作人员黄超介绍,全校在籍各国留学生2025人,目前在武汉的有1046人,为了保障在校留学生身体健康,学校严格开展了出入管理和体温检测等工作。
2月12日,巴基斯坦籍在华留学生魏星(化名)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,走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。这是广州地区首例治愈的外籍病患。
走出医院,魏星说:“感谢这里的每一个人,我们爱中国,爱中国的每一个城市。疫情结束后,我会回武汉继续学业。”
在天津,为帮助在津留学生群体及时掌握疫情防控相关信息,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发挥专业优势,组建起了英语、日语和汉语3个语种的专业翻译队伍,完成了50余篇和疫情相关的信息翻译工作;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多种渠道,筹集口罩、体温计、酒精等物资,解决在校留学生防护物资短缺难题……
在疫情阴影下,人们不仅需要物理上的防护,更需要“心理口罩”。对于独自在华求学、生活的留学生而言,心理支持更为迫切。
“今年寒假期间,北交大有200余名留学生在校。让他们平稳度过这个非同寻常的假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。”该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彦青介绍,学院建立了“聆听工作室”,通过互联网,为处在疫情防控期的留学生及广大师生,送去关心和问候。除了心理科普知识外,工作室还提供了咨询教师的邮箱、微信、电话等信息,为学生提供即时线上心理咨询服务。
在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,也门籍留学生赛一德,虽然在校医院诊断后排除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,但因为扁桃体发炎等病症,仍然焦虑、紧张。在不断与联络教师沟通中,他稳定了心态,病情渐渐好转。“是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,让我不再害怕,他们给了我信心!”赛一德说。
今年春节,南开大学共有246名留学生在学校,为了保障他们的身心安全,学校通过各类渠道宣传科学防控知识,通报最新情况;在武汉纺织大学国际学院,教师坚持在微信、QQ群分享英文版的科学防治知识,及时与留学生沟通;在太原理工大学,为了保障在校留学生的日常生活,学校定期为留学生上门配送物资,还开通了线上谈心和心理疏导服务;在中国人民大学,学校通过网络向留学生发布校园政策、疫情防治须知、国家出入境管制措施等各类重要信息,始终与留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……
为“第二故乡”贡献力量
北京大学2014级本科留学生校友高佑思,在微信朋友圈,分享了自己24小时内寻得一吨医疗物资并从以色列驰援中国的故事。“10万只口罩运输到中国,这将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一件事情。”高佑思说,中国曾在历史上无数次帮助犹太人,“这次换我们站在中国身后。”2月9日,这批经由特拉维夫、莫斯科、广州三地的物资,抵达湖北黄冈。
像高佑思这样,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来华留学生还有很多。他们虽然不是中国国籍,却同样对这片土地饱含着深情与热爱。
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,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郭沫若,为母校捐赠了12000只口罩。中亚飞中国的航班不断被取消,广东疫情防控形势严峻,面对种种困难,这个小伙子用“人肉”托运,完成了一场场爱的传递。他说:“我也是中国人。”
东南大学留学生,来自阿富汗的哈雷,4天跑遍喀布尔及附近3座城市,凑到了两万只口罩,并在第一时间通过中国驻阿富汗使馆,捐赠给了武汉;清华大学学生“一带一路”协会的国际学生,利用语言特长和国际联络优势,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医用物资供货渠道并发起了人道主义救援呼吁;来自尼日利亚的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欧莱德,在疫情发生后,主动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,负责居民小区体温测量等工作,他说“别叫我老外,我是一名防疫志愿者”……
此外,还有一批已经毕业,但仍然心系中国的外国友人。对他们而言,或许身已不在中国,但心却始终挂念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。面对突发的疫情挑战,他们在世界各地,为中国奔走驰援。
来自马来西亚的黄昭伟、黄昭纶兄弟俩,本科均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。得知中国抗疫形势严峻,两兄弟和家人在过年期间,跑遍了马来西亚的工厂和药房,最终筹得了1100套防护服。这批物资已于2月7日抵达中国。西安交通大学2017届巴基斯坦籍留学生校友,现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曼苏·阿拉姆,在疫情发生后,主动投身当地疫情防控工作,成为一名社区工作志愿者……
在因疫情延迟开学而有些空荡的校园里,选择与学校共留守的留学生们,除了配合学校的各项防疫措施,更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中国的支持。
今年寒假,三峡大学有600多名留学生在校,这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。在特殊时期,留学生群体积极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中,自1月29日以来,从张贴防疫宣传资料到线上科普,从物资发放到协助后勤保障……在这里,留学生已经成为校园里一支重要的服务保障力量。
疫情发生后,一些国际社交媒体和论坛上,出现了不正确甚至带有歧视色彩的言论,面对这些信息,在华留学生积极发声,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中国的学习、生活,讲述自己的故事,帮助国际社会更完整、全面地了解中国。
为共克时艰汇聚一份信念
在武汉大学任教的伊拉克人阿部在武汉读书、工作、安家已经14年了。疫情发生后,阿部和家人取消了回家吃团圆饭、拜年等活动。
“我们在家看新闻、影视剧,每天在家消毒、锻炼,指导孩子学习、陪孩子玩,生活很充实。我在伊拉克的家人也询问我是否还好,我说你们不要担忧,我这里一切都好。”阿部说,“我相信中国会很快解决疫情问题的,中国政府有这个能力,我不会离开武汉的。”
来自尼日利亚的安东,是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。由于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安排,安东需要隔离观察14天。起初,安东并不是很理解,也有一些担忧,但很快,老师和医护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打消了他的疑虑。两周后,安东顺利解除隔离。
“在隔离期间,学校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帮助。我要感谢武汉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,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且有执行力的国家,她在尽一切可能采取措施保护国民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。”安东说。